7月的第一天,記者走進鄧子恢的故鄉——龍巖經開區(高新區)東肖鎮鄧厝村,只見山清水秀村容整潔,一路上規模化的蔬菜種植基地郁郁蔥蔥,寬闊的柏油路上,大紅燈籠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紅火。這個昔日“臭烘烘”的養豬村已經華麗變身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
因為地多人少,鄧厝村從上世紀90年代起便遍地豬場,高峰期村里有七八十戶養殖大戶,“那時候大家都養豬,村里環境太差了,傍晚村里騎車空氣中都是小黑蟲,眼睛都睜不開。”村主任鄧躍彬說,革命先輩鄧子恢同志為探索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發展道路傾注了畢生精力,他的家鄉豈能因為養豬業污染而壞了名聲呢?
2012年開始,在鎮村干部的努力下,鄧厝村的養豬戶開始相繼轉型。利用離中心城區近,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大部分養殖戶經營起了蔬果種植業,還有一部分養殖戶把豬場巧妙地改造成了米酒、家具加工廠,其中2戶養殖大戶把豬圈改成了農家樂,與村里的葡萄、百香果、蔬菜種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發展成城區市民農業休閑游的好去處。
在關閉養豬場的同時,該村還進行全村環境整治,對村里的小溪、水溝、河道進行大規模垃圾、淤泥清理。鄧躍彬感慨“原來的田間、小河根本沒法站,蚊子蒼蠅一直飛,水都是黑的”,而如今,村里任意水溝的水都很干凈,隨時可以看見小魚。
自然環境變好了,村民也富了起來。據不完全統計,該村2000年的人均收入才9000元,而2014年該村的人均純收入已達到14000多元,預計今年可達16000元。如今,鄧厝村利用村里的紅色資源,著力打造紅色旅游。先后投入了30多萬元修建了500米的步行棧道,并在村頭村尾修建了休閑長廊,把原來的小村道拓寬成6米寬的柏油路,還新建了紅色小劇場。
對于今后的發展之路,該村的藍圖已經繪好,鄧躍彬說:“下一步我們將延伸步行棧道,把鄧子恢故居、新四軍二支隊司令部舊址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環形的紅色旅游線路,再與奇邁公園相接,屆時,鄉村旅游和紅色旅游將有機結合,鄧厝村又將迎來大變化!” 記者 劉玉榮 通訊員 鄧海英
責任編輯:鄭梅欽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一司機超員瘋狂倒車想逃 乘客“出手”制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