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福清龍高半島南岸,來自興化灣的海浪不舍晝夜地拍打礁石。中核集團福清核電基地內,6臺核電機組沿著海岸線一字排開。其中,5、6號機組頭戴“金鐘罩”、身穿“鐵布衫”,塊頭明顯比其他機組大了一圈。“顯眼包”的外形,正是中國三代核電技術的鮮明標志之一。
2015年5月7日,隨著福清核電5號機組核島澆筑第一罐混凝土,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從藍圖走向現實。今朝,“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6號機組已累計發電650億千瓦時,運營業績在全球范圍表現卓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以福清為起點,“華龍一號”逐步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同時,這張“國家名片”沿著“一帶一路”揚帆出海,與世界共享清潔能源的“中國方案”。
從跟跑到領跑
1997年,中核集團首次提出了“177堆芯”方案。堆芯可謂核電站的心臟,比起傳統核電機組大多采用的157組堆芯設計,這顆“中國芯”體積更大,有效提升了核電機組的發電功率與安全性。得益于此,堆芯換料周期從12個月延長至18個月,發電機組功率可提高5%~10%。
2010年,中核集團啟動“華龍一號”的前身ACP1000研發工作。單堆布置、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系統、雙層安全殼……層層設防,重重保障,使中國三代核電技術具備國際最高安全標準。
“萬一發生事故,首先要停堆,再把反應堆的余熱帶走,防止堆芯熔化。”福清核電二廠廠長劉學春說,傳統核電站依賴外部電力,一旦斷電,整個安全系統或陷入癱瘓。有了非能動系統后,即便失去外部電力,依然可以靠核島頂部的水箱等裝置,讓水、空氣等介質靠重力、溫差等力量,將堆芯內的熱量排出。雙層安全殼結構,使其具備抵御大型飛機撞擊的能力。
建立由2044項國內國際標準組成的完整標準體系,700多項國內專利、65項國際專利和125項軟件著作權等構成的完整知識產權體系,形成了我國首套自主核電軟件系統……2014年,ACP1000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隨后正式命名為“華龍一號”。
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福清核電5號機組正式開工建設。2021年1月30日,5號機組成功投入商用,中國三代核電技術的藍圖真正落地成實景。
從示范到批量化
縱觀全球三代核電,“首堆必拖”。“華龍一號”首堆工程卻創造了全球三代核電機組首堆建設最短工期——歷經68.7個月。2022年3月25日,同樣采用“華龍一號”技術的福清核電6號機組投入商用,至此,“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
“調試啟動階段既是技術驗證的關鍵期,也是問題集中暴露的窗口期。”福清核電設備管理處處長王五妹參與了“華龍一號”示范工程調試啟動全過程。在眾多“攔路虎”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汽輪機振動問題。
汽輪機是核電站中的關鍵設備。 反應堆核裂變鏈式反應釋放的巨大熱能,通過蒸汽發生器產生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運轉,最終將核能轉化為電能。“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福清核電6號機組首次蒸汽沖轉時,汽輪機因振動問題多次報警,導致主線工期滯后。
“我們迅速組建跨部門專家組,通過頻譜分析、軸心軌跡監測等手段,鎖定振動根源。”王五妹說,團隊對汽輪機本體進行翻瓦檢查,調整軸系間隙,優化升功率策略。經過12次沖轉、9次振動干預,最終將振動值穩定在安全范圍。
“小核心、大協作”,是“華龍一號”背后的創新密碼。建設期間,中核集團聯合國內75家高校、科研機構、設備制造廠,以及14家國際組織和科研機構,共同攻克了179項關鍵技術研發和試驗驗證工作;5400多家設備廠商承擔了6萬多臺套設備的制造供貨任務,近20萬人先后參與項目建設。
去年11月28日,距離福清核電200多公里的漳州云霄,全球最大的“華龍一號”核電基地——漳州核電1號機組并網發電,標志著“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與示范工程相比,首臺批量化建設機組在反應堆功率提升、燃料管理策略改進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其中,反應堆功率提升了4.4%,首次換料周期提高至442天。
作為當前核電建設的主力堆型,“華龍一號”已成為全球在運、核準在建機組總數最多的三代機組。
從中國到世界
4月,中國出口海外的第二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3號機組通過最終驗收。至此,“華龍一號”海外首個工程的2、3號兩臺機組均已投入商運。
該項目全周期為當地提供就業崗位6萬多個,每年能提供清潔電力近200億千瓦時,滿足200萬人口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
在福清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的裝備國產化率超過88%,批量化建設后這一數字將超過90%。全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和多臺機組的穩定運行基礎,為“華龍一號”揚帆出海提供了底氣。
“福清核電依托‘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優勢,在核電機組的生產準備、調試和試運營、生產運營及換料大修等階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核(福建)電能服務公司總經理郭云生說,近年來,福清核電共開發154項技術服務產品,形成了對外技術服務核心競爭力。先后為國內外核電領域90余家企業提供高標準特色技術服務產品,2020年以來,累計向國內外“華龍一號”機組和新建核電項目輸入人才超400人。
“走出去”加速,“華龍一號”正成為全球核電新寵。據悉,每臺“華龍一號”機組可直接拉動產值約300億元,創造超過15萬個就業崗位,帶動相關機電產品和材料出口近200億元。機組運行后,每生產價值1元的核電,可以帶動所在國GDP增加約20元;每臺每年可發電超100億千瓦時,滿足一個中型城市用電需求。
“核電項目建設期需5~10年,運營期則達到60年甚至更長,在核電項目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對技術服務都有大量多樣化需求。”郭云生說,“華龍一號”技術服務產品已成為福清核電主營核電業務之外的第二增長曲線。
責任編輯:趙睿
- 福清一都鎮發現史前遺址 初步判斷年代跨越新石器至商周時期2025-05-09
- 江陰港城經濟區 黨建引領土地高效利用2025-05-08
- 福清玉屏山公園主入口改造后開放2025-05-07
- 福清文化旅游康養中心主體項目封頂 力爭2026年投入使用2025-04-28
- 引海水溫泉進城區 福清文化旅游康養中心封頂2025-04-24
- 福清新發現3處近現代重要史跡2025-04-18
- 來福清南嶺大姆山“飛”越草原 滑索項目周末及節假日開放2025-04-16
- 福清發現題刻“石鼓”“石旗” 疑似宋代遺存2025-04-14
- 福清一都枇杷宴時隔六年重啟2025-04-14
- 福清:低溫霜凍里的春茶保衛戰2025-04-1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游戲賦能福建文旅專項計劃啟動,網龍助力文旅2025-05-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