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害草敗走 候鳥來歸 閩江口濕地生態逐漸恢復

    開展互花米草治理后,本地植物在閩江河口濕地長得郁郁蔥蔥。通訊員 陳銘清 攝

    福州新聞8月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余少林)2日,記者走進閩江河口國際濕地公園,放眼望去,一片郁郁蔥蔥,候鳥不時從蘆葦叢中騰空而起。“通過對互花米草治理,濕地生態逐漸恢復。”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截至目前,濕地保護區管理處利用非候鳥遷飛季節快速推進互花米草治理,累計除治面積達1810畝,完成2018年福建省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下達的除治任務。此外,管理處已種植紅樹林、短葉茳芏、海三棱藨草等鄉土植被800畝,剩余75畝種植任務本月內將完成。

    互花米草入侵

    水鳥活動區域縮小

    據介紹,為抵御風浪、保灘護堤,我國從1979年開始引入互花米草,并在1983年到1986年進行了大范圍推廣。以此為起點,互花米草在“南起廣西北至遼寧”的海岸線上開始了長達40年的瘋狂擴張,造成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嚴重退化。2004年,互花米草開始在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出現并逐漸蔓延,入侵之初為零星分布,后發展為塊狀,最終連成大片。

    2008年,互花米草開始在閩江河口濕地瘋長,出現在保護區實驗區及濕地公園天然保育區,并開始入侵到緩沖區、核心區鱔魚灘中游部分區域,水鳥的活動區域明顯縮小,對閩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破壞。區內互花米草入侵面積最高時達3000多畝。

    面對互花米草這個入侵物種,濕地保護區積極應對,想方設法治理。從2008年開始,濕地保護區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科研攻關,尋求有效去除互花米草的治理手段。

    “‘割除’‘圍堰水淹法’‘生物替代法’‘塊狀人工翻除’等方法都曾實驗過,可惜由于互花米草根系蔓延及草籽傳播的繁殖特征,年年治理,年年復生,治理效率低下,資金不足也影響了治理推進速度。”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本地植物“收復失地”

    生態得到初步恢復

    面對困難,迎難而上,2018年福建省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試點,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管委會以此為契機,邀請了中國科學院劉興土院士等有關專家就閩江河口濕地互花米草問題進行座談。專家們展開熱烈探討,結合閩江河口多年研究實踐經驗,形成最終意見,制定了最適合閩江河口濕地情況的互花米草除治方案。

    上述負責人介紹,除治方案是:在保護區互花米草連片入侵區域,采用特制旋耕機“刈割+旋耕”的物理方法除治;零星塊狀區域采用人工挖除方式治理互花米草。在治理后的區域,保留部分光灘供水禽覓食棲息,剩余區域進行植被恢復,種植紅樹林、蘆葦、短葉茳芏、海三棱藨草等,豐富植物多樣性,并進行長效防治。

    2018年濕地保護區在疫源疫病監測點附近區域采用“刈割+旋耕”方法開展互花米草治理,并實施植被恢復,種植秋茄。經過除治和植被恢復,治理區域內的害草基本消除,秋茄、短葉茳芏、蘆葦等本土植物長勢良好,治理區域生態初步得到恢復。

    “這里將成為候鳥新的聚集地和覓食地,漲潮時小天鵝、鴻雁、斑嘴鴨等雁鴨類水鳥在此休憩,退潮時吸引了燕鷗、鸻鷸類等水鳥在此覓食。游客也能通過灘涂棧道上的觀鳥屋近距離觀賞濕地水鳥。”上述負責人表示,接下來,管委會將持續治理互花米草,加快恢復濕地生態。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印度旁遮普邦已有21人疑似因飲用假酒死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亭| 平顶山市| 晋州市| 襄樊市| 广宁县| 广丰县| 葫芦岛市| 昌平区| 滨州市| 沙坪坝区| 托里县| 永安市| 吴忠市| 昭觉县| 龙泉市| 宜黄县| 凌海市| 金湖县| 汉沽区| 仪陇县| 宁远县| 临漳县| 巴林左旗| 都匀市| 辽宁省| 林口县| 应用必备| 江源县| 临海市| 闽清县| 通州区| 浑源县| 孙吴县| 鄂托克前旗| 灵宝市| 巴彦县| 永和县| 保山市| 永年县| 龙泉市| 双鸭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