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段金柱 通訊員 林宇熙)
物聯網主要應用于哪些領域?物聯網如何創造社會價值?如何共建物聯生態?
9日—10日,以“智能物聯,共創智慧社會”為主題的2017中國物聯網大會在福州舉行。專家學者與知名企業家分享物聯網技術的創新變革,共話合作與發展。這場中國頂級的物聯網盛會,也將助力我省搶抓物聯網產業發展新機遇,進一步推動技術創新、應用普及,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標準先行搶發“福州聲音”
中國物聯網大會已舉辦7屆。今年6月18日,福州市政府與中國電子學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明確中國物聯網大會永久會址落地福州。
“福州在窄帶物聯網(NB-IoT)領域走在全國前列。”開幕式上,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副司長朱皖對福州物聯網產業的發展予以肯定。
近年來,福州動作頻頻,發力物聯網。2015年,福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電子信息·物聯網),成為全國第四個、全省唯一的國家級物聯網產業園;2016年11月18日,全國首家窄帶物聯網規模化商用局在馬尾區啟用;今年4月28日,福州物聯網開放實驗室正式揭牌;11月8日,福建省物聯網產業聯盟在馬尾區成立,福州物聯網產業促進中心同時揭牌成立……
數據顯示,2016年,我省物聯網產業規模約800億元,其中,福州市物聯網相關產值達560億元,物聯網相關上市企業30家(含新三板),已基本形成集信息感知、傳輸、處理、應用于一體的產業鏈。
“物聯網已進入大航海時代,將會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網絡。”華為副總裁楚慶在主題報告中表示,在通信技術領域,NB-IoT是第一個由中國商業公司提出的全球化商用標準,為中國信息產業加快發展帶來機遇。“物聯網行業下一步的重點是標準的制定。”他說。
在行業話語權方面,福州已頗具分量。作為全國首個物聯網開放實驗室,福州物聯網開放實驗室啟用半年多以來,已主導或參與20多個垂直應用領域的產業標準制定。“行業標準就像金鑰匙,這意味著福州本土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擁有先行優勢,將促進產業鏈快速發展。”楚慶表示。
產業應用共建智慧城市
“經過七八年的積累,中國物聯網產業迎來了發展黃金期。可以把物聯網作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抓手,江蘇無錫、江西鷹潭等城市已率先進行探索,取得較好成效。”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產業物聯網,是把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相結合,進一步促進物聯網在傳統產業的應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物聯網市場巨大,可應用于商業、交通運輸、公共事業等眾多領域。”鄔賀銓院士舉例說,在智慧交通方面,通過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反饋,紅綠燈能根據流量變化自行調整;智能水務方面,在日本,根據用水量的監控,可判斷獨居老人的健康狀況。“社會的‘痛點’就是市場的‘賣點’。也就是說,社會治理哪些方面存在短板,都可以用物聯網技術解決,從而構建智慧城市、智慧社會。”他說。
在福州,全球最大規模的窄帶物聯網商用項目——福州智慧水務項目正進行規模商用部署,國內首個智慧水務生態園在福州高新區智恒科技園建成并投入運行。作為新型智慧城市標桿試點城市,根據規劃,2016年—2023年,福州擬規劃建設40個業務域116個重點項目。
“當前物聯網市場的大規模發展與產品碎片化并存,要想驅動碎片化市場向規模化發展,需要政府的助力。”鄔賀銓院士說,加快發展物聯網產業,需要以應用為導向,把各種標準落地,形成一個商業模式,從而帶動產業發展。
因此,他建議,圍繞同一個產業,有關部門可以扶持第三方建立云計算平臺,幫助中小企業借助信息技術降低成本。“對中小企業來說,它沒有這個能力,但它可以從平臺獲得服務,收集到更多市場信息,推進技術創新和應用。”
“這個平臺就相當于手機上的APP。”鄔賀銓院士形象地說,通過這個APP,可以把上下游企業集成起來,針對交通、安防、養老等領域的“痛點”提供解決方案,從而助推物聯網產業發展壯大。
責任編輯:黃仙妹
- 臺風+冷空氣聯手搞事!福州冬天要來了?2017-11-12
- 鼓樓打造夜間經濟名片 首屆達明美食節舉行2017-11-12
- “雙11”福州商業玩轉“新零售”2017-11-12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福州實體零售搶“蛋糕”跟風促銷 快時尚人氣最旺2017-11-12
- 福州市旅游業界赴馬祖踩線交流2017-11-11
- 2017中國物聯網大會在福州開幕2017-11-10
- 全國推進“放管服”改革交流研討會在榕召開2017-11-10
- 今年前10個月 福州已組織1.45萬人赴馬祖游2017-11-10
- 兩股冷空氣將至 福州未來幾天氣溫逐步下降2017-11-1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