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8月16日訊(海都記者 李拯 實習生 林斯妤)隨著互聯網迅猛發展,新型傳播方式不斷涌現,政府的施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輿情事件頻發多發,加強政務公開、做好政務輿情回應日益成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內在要求。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政務公開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下稱《通知》),專門就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部門的輿情回應、新聞發布做出流程化規定。《通知》在回應部門、時限、內容、方式上均有明確。
與互聯網對政府治理的要求比,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存在工作理念不適應、工作機制不完善、輿情回應不到位、回應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通知》將如何改變現狀?昨日,海都記者專訪了全省突發事件應急新聞處置暨新聞發言人培訓班的授課專家之一——中國記協書記處原書記、人民日報高級編輯顧勇華。
利用主流媒體力量是政府“必修課”
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有些政府部門的新聞發布會姍姍來遲,一時輿情沸騰。
此類現象并不鮮見。顧勇華認為,隨著新技術、新媒體、新傳播渠道的運用,當前的輿論環境十分復雜,與此同時,權威信息源——政府部門卻還沒有真正從“多干少說”等傳統理念中走出,“移動互聯之前,你不說,傳統媒體會幫助說;如今,你不說,別人就會猛說,甚至胡說”。
“媒體須盡快獲得權威信息,我們就要滿足這個要求。”顧勇華說,如何利用主流媒體力量、增強與媒體打交道能力,是政府部門的“必修課”。
我省各廳局、各地方多位新聞發言人也表示,工作中總結出這一經驗——輿情來勢兇猛,如果不能把握主動權,那么在后面的引導中將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若在輿情出現之前或之初,就主動公開信息,將為輿情引導帶來極大便利。
應急新聞處置 有“黃金24小時”
在自然災害、重大事故之后,統計、核實、上報、發布得不準確、不及時,就會讓人們對政府公信力產生質疑。為此,《通知》明確要求,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下,要快速反應、及時發聲,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其他政務輿情在48小時內回應。
“規定時間限制是《通知》的一大亮點,和過去‘第一時間回應’的表述相比,有了明確標準。”顧勇華告訴記者,“時限并非隨意設置,而是遵循傳播規律的。”他認為,24小時是應急新聞處置關鍵時間節點,就像救人的“黃金72小時”。
記者提出,以當今的傳播速度,24小時是否仍偏長?顧勇華表示,須給政府部門了解真實情況的時間,“如果2小時內就發布,事情都還沒搞清楚,反而會造成消極影響,回應的速度,要建立在真實、權威的基礎上。”
他說,如果倉促發布加上新聞發言人業務能力不夠強,就可能導致輿情應對失敗。
明確責任主體 不再是“無頭蒼蠅”
責任主體不明,也會給突發事件應急新聞處置工作制造障礙。顧勇華指出,一些領導有“我回應是不是就要我承擔責任”的誤區。
為此,《通知》分涉及國務院、地方、多個地方、多個部門輿情的4種情況,分別明確了須“站出來”的政府部門,也要求回應時必須圍繞關鍵、實事求是,不能自說自話。顧勇華表示,新規定比過去要成熟得多,有規可循,才不會像“無頭蒼蠅”。
顧勇華統計,全國32個省區市(兵團)中,已有31個提供了新聞發布制度相關文件,28個制定了突發事件新聞發布應急預案或相關文件。包括福建在內的12個省區市有關領導,曾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
延伸閱讀
《通知》干貨都在這里
國辦印發《關于在政務公開工作中進一步做好政務輿情回應的通知》,形成了一套回應政務輿情的機制,其最大的亮點在于,從多方面入手,讓部門負責人和新聞發言人在面對輿情時無法推卸,正面給予回應。海都記者精心梳理,從以下五個方面解讀《通知》。
1 哪些部門回應?
國務院重大政策重要決策部署 第一責任主體 國務院相關部門
地方政務輿情 第一責任主體 涉事責任部門
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
涉及國務院重大政策、重要決策部署的政務輿情:國務院相關部門是第一責任主體。
涉及地方的政務輿情:
1.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進行回應,涉事責任部門是第一責任主體,本級政府辦公廳(室)會同宣傳部門做好組織協調工作;
2.涉事責任部門實行垂直管理的,上級部門辦公廳(室)會同宣傳部門做好組織協調工作。涉及多個地方的政務輿情:
上級政府主管部門是輿情回應的第一責任主體,相關地方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進行回應。
涉及多個部門的政務輿情:
1.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回應工作,確保回應的信息準確一致,本級政府辦公廳(室)會同宣傳部門做好組織協調、督促指導工作;
2.對特別重大的政務輿情,本級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指導、協調、督促相關部門做好輿情回應工作。
2 哪些重點回應?
對政府及其部門重大政策措施存在誤解誤讀的;
涉及公眾切身利益且產生較大影響的;
涉及民生領域嚴重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
涉及突發事件處置和自然災害應對的;
上級政府要求下級政府主動回應的政務輿情等。
3 什么時間回應?
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 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
其他政務輿情 48小時內回應
對涉及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政務輿情,最遲應在24小時內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其他政務輿情應在48小時內予以回應,并根據工作進展情況,持續發布權威信息。
4 回應哪些內容?
回應內容應圍繞輿論關注的焦點、熱點和關鍵問題,實事求是、言之有據、有的放矢,避免自說自話,力求表達準確、親切、自然。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或吹風會進行回應的,相關部門負責人或新聞發言人應當出席。對出面回應的政府工作人員,要給予一定的自主空間,寬容失誤。
5 沒做到怎么辦?
各地區各部門要將政務輿情回應情況作為政務公開的重要內容納入考核體系。
要建立政務輿情回應通報批評和約談制度,定期對輿情回應工作情況進行通報,對工作消極、不作為且整改不到位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約談;對不按照規定公開政務,侵犯群眾知情權且情節較重的,會同監察機關依法依規嚴肅追究責任。
責任編輯:林航
- 成龍稱沒關注吳綺莉母女新聞:不看八卦新聞2017-04-21
- 互聯網追求唯快不破,移動資訊卻是場持久戰2017-04-11
- “育良書記”:最想演李達康 我從來不和小鮮肉對戲2017-04-09
- 利菁揭6年前撤告羅霈穎內幕:不和解就找黑白兩道2017-03-20
- 記者的“兩會24小時”:帶著“溫度”的新聞是怎么產生的2017-03-06
- 泉州市委召開新聞媒體座談會 鄭新聰出席并講話2017-02-10
- 2月2日新聞聯播精選2017-02-02
- 動漫星空晚報:《情色漫畫老師》PV公開 《烏龍派出所》作者出新連載2017-02-02
- 連央視主持人也變成段子手了,畫風比春晚還好笑!2017-02-02
- 新新聞寫作界的偶像又出新書了,是本45年來的文章選集2017-02-0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美國領事館舊址 福州煙臺山復興樣本2017-05-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