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鄭璜 吳毓健)新年伊始,八閩大地春潮涌動:干部群眾使足勁、拉滿弓、出滿工,奮力實現“開門紅”,一個個建設場面熱火朝天。2018年,福建GDP首次突破3.5萬億元,以8.3%的增速連續第二年“領跑”東部沿海各省區市,在經濟體量邁入全國前十之后仍保持穩健快速發展,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的新福建建設邁出新步伐。
堅持高質量發展落實趕超,是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的鮮明主線和根本戰略。
2014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福建,親自擘畫了“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發展藍圖。此后,福建全省上下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昂揚的精神狀態、更有力的思路舉措,凝心聚力、真抓實干,一步一個腳印把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找準著力點,實干聚人心。一個產業發展高素質、城鄉建設高品質、改革開放高層次、生態環境高顏值、民生幸福高指數、黨的建設高質量的新福建,猶如鵬起東南,鼓翼萬里。
著力創新驅動——
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實踐】 2月,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公司歐洲區總裁馬蒂亞斯·岑特格拉夫在德國波鴻舉行的汽車研討會上宣布,寧德時代將在德國埃爾福特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電池工廠,規模較去年夏天宣布的原定計劃提升7倍多。除來自國外車企訂單持續增加,寧德時代也希望在與對手的競爭中保持領先。
這家動力電池系統銷量連續3年位列全球同業前三的企業,近三年在研發經費上的投入累積近30億元。
“新能源汽車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部件,其技術發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說。我省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但只有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才能順利實現商業化大規模生產,迅速搶占市場。
新興產業附加值高,但研發時間長、投資額巨大,政府必須加以引導。
“公司承擔的國家及地方項目加強了公司在動力電池系統、儲能系統以及電池材料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優勢和研發能力,鞏固了公司的市場領導地位。”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來,經省科技廳推薦,這家公司獲批牽頭承擔兩項“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并獲多個省科技專項支持。
“近日,寧德時代新能源—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研發中心作為我省引進重大研發機構,又獲省科技廳1000萬元補助資金。”這位負責人介紹,持續不斷投入大量研發經費,使寧德時代引領鋰電池行業的產業創新。
目前,比能量達304Wh/kg的新型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已成功開發,而搭載300Wh/kg高比能動力電池的純電動汽車有望于2019年底量產。
【概覽】 經濟發展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特征和路徑選擇。
2018年9月,省政府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七條措施》,通過加大對創新績效的正向激勵、發揮福廈泉國家自創區引領作用、建設若干高水平福建省實驗室、著力引進重大研發機構、加大行業領軍企業研發扶持力度、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發展、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平等七條路徑,讓創新驅動成為高質量發展“主引擎”。
圍繞創新制度供給、集聚創新資源,各級政府開展一系列改革。一個以產業需要為導向、平臺建設為基礎、成果轉化為目的的創新驅動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點評】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換不來,只能靠自主創新。”省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林繼揚表示,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關鍵的著力點和主要支撐體系,目前,我省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仍相對較弱,需聚焦產業升級需求,加快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提升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含量。
著力轉型升級——
強化高質量發展新支撐
【實踐】石墨烯,現代材料科學熱潮的鼻祖,被稱為“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具顛覆性的單一發明之一”。
在以傳統制造業聞名的泉州,石墨烯產業正聯手高校科研力量實現彎道超車。從室內取暖的壁畫、地暖、桑拿房,到智能穿戴理療護具,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石墨烯健康產品已取得不錯的市場反饋,未來兩年有望實現10億元產值。公司董事長王詩榕介紹,企業每年投入3000萬元科研經費,嫁接國內高校的石墨烯最新科研成果。如今,正是抓住石墨烯在工業防腐蝕上的領先應用,讓企業脫穎而出。
為促進產業發展,各地積極建設石墨烯產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如晉江成立福建海峽石墨烯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開展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研究,將成果應用于當地鞋服企業,為傳統行業帶來革新;廈門積極打造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專業孵化器公共技術平臺,投入4500萬元購入專業設備,打造多個實驗室,為廈門及周邊地區企業提供服務,降低企業檢測與開發費用成本。
目前,全省已有40多家具有一定實力的石墨烯相關企業,建成或正在組建石墨烯創新研發平臺23個,引進石墨烯研發團隊72個、相關人才290多人,石墨烯相關企業160多家,正在實施的研發、產業化項目200多項。以福州、廈門為創新核心區,以廈門火炬高新區、泉州晉江和三明永安為產業集聚區的“兩核三區”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概覽】我省是全國較早進行石墨烯研發的省份之一,在整合創新力量,打通上下游等一系列的舉措之下,石墨烯產業加速發展,有望在2025年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
直面基礎較為薄弱的現實,福建提出主導產業強鏈條、壯集群,新興產業快成長、上規模,現代服務業提比重、促融合的發展路徑,大力推進千億集群支撐計劃、新興產業倍增工程、數字經濟領跑行動、現代服務業提速提質工程。
過去一年,我省中高端制造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中電子工業同比增長14.3%,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4.1%,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等高端產品產量均保持高速增長,全年我省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7.8萬輛標準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預計4300億元。
在其有力帶動下,福建工業增速創四年來新高,且呈現出產業結構更加優化、質量效益穩步提高、有效投資持續擴大的態勢。據統計,2018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增速創2015年來新高,居全國第5位、東部省市第1位。
【點評】省社科院經濟所所長伍長南認為,福建在經濟體量較大的情況下仍保持高位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福建傳統產業占比偏高、產業結構偏輕的情況正不斷改善,新興產能已成為全省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他建議,結合福建自身優勢,持續實施新興產業倍增發展計劃,重點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具有新動能特征的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著力區域協調——
兩大協同發展區“雙翼齊飛”
【實踐】得益于寧德市柘榮縣與莆田市涵江區的共同扶持,柘榮縣漢廣中藥材初加工有限公司成立一年多,就有了自己穩定的產銷鏈,邁開堅實的第一步。公司負責人許啟棉告訴記者,公司從太子參種植這個源頭,一直到引進人才、信息技術、供銷平臺,每個環節都有柘榮縣和涵江區政府的參與。
“去年是太子參的豐收年,但農民的產品在市場上賣不出好價格。”許啟棉說,公司從農民那里購入太子參,優先選擇與公司合作的11戶貧困戶,以市場最高價交易,貧困戶的年收入就有了保障。
8年前,一次山海協作的對話,讓相隔200多公里的兩地,展開了跨地域的共贏實踐。
共建產業園,共同招商引資,是涵江與柘榮山海協作攜手的一個典型。去年9月,福建時珍堂藥業有限公司入駐柘榮縣產業園區,這是繼去年初成立柘榮縣漢廣中藥材初加工有限公司之后,雙方產業園區攜手共贏的又一個成功例子。
“我們主要是通過運用制造業發展先進經驗、產業優勢和市場網絡,引導柘榮縣相關實力企業到涵江區柘榮(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發展藥業、刀剪、機電制造等產業。”莆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招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年,通過雙方經貿人員相互考察,對接勞務用工,再借助涵江區相對優勢的平臺,柘榮當地部分企業因此升級換代、延伸產業鏈。
涵江的幫扶資金還被用于柘榮的教育醫療、產業園區、商貿、旅游等扶貧項目建設。
【概覽】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站在更高站位上謀劃推動全省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一年間,福建動作頻頻:
去年4月,福建提出以福州都市區和廈漳泉都市區建設為引擎,進一步帶動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個經濟協作區加快發展;9月召開的省委十屆六次全會上,閩東北和閩西南兩個“經濟協作區”上升為“協同發展區”,著眼加強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等各方面協同發展,區域發展走向更深、更廣、更緊密融合;12月召開的省委十屆七次全會提出,加快建立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更高層面統籌兩大協同區融合發展,構筑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以重大項目為支撐,我省建立了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重大項目臺賬,共梳理出149個項目,總投資約1.45萬億元。同時,建立項目滾動推進機制,推動策劃生成一批人民群眾所盼、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重大協作項目,協作項目“謀劃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增資一批”,滾動發展。
【點評】省社科院黨組書記陳祥健認為,兩大協同發展區堅持“協同發展”“融合發展”目標,在兩大區域自身發展上,有利于推動區域發展朝著覆蓋面更廣、協同度更高、融合度更緊密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一體化、同城化發展格局;在全省范圍上,通過強化兩大協同發展區之間協同對接,將區域、城鄉、陸海等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區域納入全省戰略層面統籌規劃、整體部署,有利于開創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一體融入國家區域協調發展大戰略,為全局發展作出福建應有的貢獻。
著力鄉村振興——
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實踐】全國首個深海鮑魚機械化養殖平臺——振鮑1號,去年在連江縣苔菉鎮東洛島海域下水投用,此舉被認為或將重構連江養殖生態,為推進漁業現代化帶來重大變革。
“連江漁業根基深厚,從業人員近20萬,鮑魚產量占據全國三成份額。”連江縣鮑魚行業協會會長吳永壽說,但無序、落后、粗放的近海養殖模式,也為海域生態漁業發展埋下隱患。
“振鮑1號”讓鮑魚養殖的范圍從離岸200米的近岸區域開始向3公里外的外海區域發展,平均30米以上的水深,清澈、高含氧量的海水將大幅度提升鮑魚的品質和生長速度。除此之外,該設備充分考慮海上豐富的自然資源,引入風力發電系統,為鮑魚養殖提供綠色動力,節能又環保。
不僅如此,“它還可實現餌料投放、輸送,網箱上下吊裝全部機械化,并通過健康養殖監控體系,實時監控鮑魚生產情況”。上海振華海洋工程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福建區域代表程慶述介紹,未來三年,將有超過1萬組這樣的機械化、智能化養殖設備在連江投用。
正處于轉型十字路口的連江漁民,將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參與到全新的養殖體系中。“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將為傳統養殖戶提供技術輔導、種苗供應、統一收購、精深加工、品牌營銷等全產業鏈支持,未來還將導入休閑漁業等多元業態,推動傳統漁業轉型。”吳永壽說,目前已有近2000戶漁民與其達成合作意向。
【概覽】我省有1.4萬個建制村,資源稟賦、發展狀況各不相同。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短板也能變“潛力板”。
鄉村振興元年,福建的各項舉措實在而有力:成立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強化組織保障,統籌推進新時期“三農”發展;編制《福建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年底,再推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條具體舉措,建設美麗、文明、善治鄉村再發力。
福建山多地少,但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海岸線漫長,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是必由之路。抓住特色現代農業這一“牛鼻子”,是立足本土資源稟賦、揚長避短的科學決策。去年,全省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超1.5萬億元。
【點評】省林科院竹子研究所副所長鄭蓉建議,要全面構建現代農業支撐體系,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受人工成本上升以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日益短缺的雙重擠壓,推進農業機械化已迫在眉睫,農業生產性服務是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中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路徑。”她建議,積極探索“公司+農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機械耕作專業化服務組織,解決好家庭式零散種植機械化耕作問題。
著力改革開放——
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實踐】一聲汽笛劃過雨幕。2018年12月24日,“中遠泗水”集裝箱輪滿載著中國制造的產品緩緩離泊廈門港,“絲路海運”正式啟動運營,這被視為在海絲核心區建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經廈門港務控股集團、福建交通運輸集團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等發起倡議,俄羅斯遠東海運、以色列以星航運等60余家航運、港口、貨運、供應鏈企業共同響應,福建將加快建設“絲路海運”聯盟,從海運行業切入打造“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
廈門港務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平表示,“絲路海運”聯盟將整合航運物流鏈條上的數十個要素,是關鍵首創。“我們希望打造一個生態圈,到2025年,將力爭實現經停我國沿海港口的國際集裝箱海運企業基本加入聯盟,航線覆蓋我國沿海和海絲沿線主要港口。”
從長遠看,“絲路海運”將織密集裝箱航運網,搭建帶動沿海、輻射內陸、拓展臺港澳、聯通“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航運服務新平臺,構建與“中歐班列”無縫銜接、相得益彰的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新通道,為絲路貿易與合作交流打造新引擎、拓展新動能、培育新業態,推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
開行不到兩個月,截至2月20日,首批納入“絲路海運”的16條航線完成127個航次,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0.2萬標箱,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1%。
【概覽】 2018年收官之際,省委十屆七次全會部署了8個方面93條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措施,鄭重宣示“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
堅持把開放作為發展的必由之路,福建用好用足各項先行先試政策,營造好環境,用好大平臺,擴大“朋友圈”,吸引“投資客”: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同比增長11%以上,海絲核心區建設走深走實;自貿試驗區新推出54項創新舉措,其中首創15項、9項在全國復制推廣,平潭綜合實驗區“一島兩窗三區”建設取得新成績新進展,對臺先行先試取得新突破,福州新區加快全域開發,濱海新城建設提速……
改革開放再出發,源源不斷激發出高質量發展新活力。
【點評】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工商管理教研部博士彭冬冬認為,當今,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復雜深刻的變化,全球經濟增長趨緩,福建要充分發揮多區疊加優勢,在鞏固與發達國家良好經貿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與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聯系,扎實地建設好海絲核心區;不斷深化自貿試驗區改革,為構建全面開放的新格局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同時要借助“五緣”優勢,持續擴大對臺開放。
著力生態建設——
厚植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實踐】 全國首家“森林資源生態銀行”在順昌誕生。
去年底,作為首位客戶,林農夏六華將自家9畝杉木幼林“存入”其中,并拿到標號為“0001”的存折。根據托管協議,今后20年內,她每月都能領到310元的預期收益,將來林木處置后還可按約定分紅。
因為丈夫殘疾,女兒遠嫁,夏六華家的林子之前無人打理。如今,林子的價值被激活,提前實現了收益。如果想再增加點收入,她還可以選擇成為產業工人,獲得勞務收入。
“順昌林業生態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近80%。讓豐富的林業資源變為資本,是我們探索實驗的重點。”順昌縣縣長余向紅表示。
兩年多前,順昌就在全省率先試點林業碳匯。如今,借鑒銀行運營模式開展的“森林資源生態銀行”試點工作,由順昌縣依托國有林場,以托管、贖買、租賃、合作經營、抵押擔保等方式集聚碎片化的森林資源,并通過專業隊伍,對林子科學管護,以進一步提升森林生態承載能力和林業資源價值。
“我們做過專業測算,國有林場集約經營的林子,僅出材量上就會比林農分散經營高出25%左右。加上林下套種珍貴樹種等手段,林分結構更科學,不僅提高森林生態承載能力,預估的山林單產價值也將達到普通山林的4倍以上。”
讓資源成為生產力,資源變資產變資本的路子越走越寬。
全省首款碳匯扶貧產品也即將在順昌上線。“我們為貧困戶家的每株樹編號,通過碳匯方法學測算其固碳量,并依據行情評估定價。公眾可通過線上平臺認購單株碳匯,既能抵消自身碳排放,又能支持林農與林業發展。”余向紅表示。
【概覽】 12條主要河流Ⅰ~Ⅲ類水質比例和九市一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比例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4.8個和15.7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0年保持全國第一……清新福建,再次交出亮眼的答卷。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福建始終致力于尋找轉換的金鑰匙。
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林業金融創新、生態司法……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落地福建近三年來,《福建方案》確定38項重點改革任務均已組織實施,22項在實踐中已轉化為可操作、有效管用的制度成果。福建基本實現了中央要求的“三年三步走、年年出成果”。
【點評】中國(福建)生態文明建設研究院執行院長黃茂興表示,青山綠水是福建的靚麗名片,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通過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滲透到福建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推動整個社會生態文明發展。守護青山綠水,尤其應注重環保產業及相關企業的轉型升級和發展,讓綠色動能得到進一步釋放。同時真正實現綠色惠閩,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
著力改善民生——
共享高質量發展新成果
【實踐】 老齡化社會進程加速,養老焦慮如何緩解?
“養老不離家”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成為有效嘗試。
已經搬家的李月英老人依然是福州鼓樓區鼓東街道慶城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常客。這里引進了專業機構,推行醫養結合,還配備智能手環,她喜歡在這里與老鄰居聊天、打牌、聽健康知識講座。她說:“不管搬去哪,還是喜歡這個五星級的‘家’。”
一年間,全省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覆蓋率已由36.9%提高到80%,農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也由46.8%提高到53%。
另一頭,“五星級”的養老機構,也正從圖紙變成現實。
今年1月,福州晉安區社會福利中心PPP項目在宦溪鎮開工,這是福建首例養老領域PPP項目。這個占地52.5畝、總投資1.5億元、可提供600張養老床位的福利中心園區年底將全面建成,將引入成熟的智慧養老平臺系統,具備門禁識別、園區消費、定位報警、緊急求助、智能護理、醫療等功能。
項目按福建省養老機構最高標準建設,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五星級養老服務。為有效降低入住收費標準,正式投用后,政府將給予缺口補助和床位補貼,讓入住的老人享受高端服務,平價收費。
一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格局,正在構建。
【概覽】把民生難點變成撬動社會進步的支點,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與發展相適應,我們的發展才有了意義。
2018年,全省民生相關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7%,27件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面完成,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別增長8%、8.9%。
真金白銀的投入,帶來看得見的變化:率先在全國出臺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工作十七條措施,確保全省就業穩字當頭;全省所有的三級公立醫院都建立了醫聯體,大醫院名醫生離我們近了;數字教育資源覆蓋更廣,城鄉課堂不再遙遠;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老百姓辦事像網購一樣方便;黑臭水體越來越少,內河水系流淌出最美城市風景線……
【點評】發展是硬道理,改善民生也是硬道理。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艷濤認為,“高質量發展”與“獲得感增強”不是空口號,而是實實在在體現在老百姓的生活更寬裕、更便利、更舒適、更有尊嚴,社會更加公平正義。當前,既要滿足生存性需求的民生,也要滿足發展性需求的民生,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下,改善民生顯得格外重要。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新征程·新答卷·新作為 ——代表委員熱議新時代下新福建建設2018-01-28
- 聚智聚力推進新福建建設 熱烈祝賀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開幕2017-01-17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成立(附代2019-03-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