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建甌市迪口鎮葡萄風情小鎮游人如織。游客們或采摘新鮮的葡萄,或欣賞園區的美景,或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浪漫。當傳統的葡萄產業與鄉村旅游融合,建甌葡萄不再是“養在深閨人不識”,而是成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建甌市富民農業發展公司總經理吳良麟高興地說:“今年,我們的葡萄都賣到國外去了,新加坡、印尼等國家給我們公司下了20萬公斤葡萄的訂單。一串串葡萄已然成為農民眼里的‘金豆子’”。
“建甌作為農業大縣,葡萄種植歷史悠久,但都是本地的品種,也沒有形成產業化、規范化。”建甌市農業局經作站站長詹小敏介紹,建甌葡萄產業發端于1986年。當時,南平市農科所在建甌南雅鎮白水源村劃出了1.32畝的土地試種巨峰葡萄。次年7月,葡萄藤上掛起一串串果實,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當時的價格達到每公斤4元。
巨峰葡萄的熱銷,讓建甌很多農民動了心,在農業部門的扶持下,村民你兩畝我三畝開始種植葡萄。效益很快顯現,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為了加強葡萄技術推廣力度,建甌市成立了葡萄協會,主要產區南雅鎮、小橋鎮分別成立了葡萄分會,為果農提供技術指導,并不斷引進新品種,如紅地球、京亞、夏黑、峰后、美人指等。
近年來,該市大力推廣葡萄標準化生產,采取葡萄避雨栽培、設施栽培、綠肥套種等現代農業技術,建設標準化示范基地,以此來提升品質,提高競爭力。詹小敏說:“目前建甌在南雅鎮和迪口鎮建立葡萄百畝示范片2個、優質生產示范點3個。通過實施標準化,葡萄的畝產量雖然低了,但是產值卻提高了。”
不僅如此,建甌還在葡萄種植上種出的新花樣——一年種植,兩季收入。在通濟街道東溪村黑牡丹無籽葡萄園里,主人吳富滿正在對葡萄進行剪枝,為二次掛果做準備。吳富滿說,葡萄一次掛果采摘后進行技術處理,當年11月第二季葡萄就能成熟上市,平均畝產量達400多公斤,每畝經濟效益約1萬元。
有好的品種,就有了打造過硬品牌的可能。富民公司現有葡萄園面積1100畝,11個種植基地全部建起標準化大棚。其“良麟”葡萄獲得福建省著名商標、國家綠色食品產地和產品認證、全國優質葡萄評比金獎。目前,建甌葡萄種植面積達3萬畝,年產4萬多噸,產值3億元。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延伸鏈條。結合當地優越的自然風光,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打造葡萄產業‘升級版’。”建甌市發展葡萄產業思路清晰。去年,建甌投資千萬元建設的葡萄風情小鎮,成為融生態種養、農業體驗、休閑觀光、運動娛樂、養生健康、商務接待等于一體的旅游經濟綜合體。
據預計,葡萄風情小鎮年可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年可增加農民收入700萬元以上。小鎮建設正把建甌葡萄產業的發展帶入一個全新境地,使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真正成為興村富民的新增長極。(魏劍生)
責任編輯:周冬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南平副市長、“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