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溪地出發的獨木舟
陶塔式壺
根據曇石山人頭骨復原的頭像,或可與高更作品對比。
高更作品《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以福建沿海為中心的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是南島語族的最早源頭,也是南島語族先民即將走向茫茫海洋之前,在亞歐大陸上的最后一片棲息地。
文物名片
曇石山遺址
位于福州市閩侯縣甘蔗街道的曇石村,發現于1954年,是一處新石器—青銅時代遺址。從1954年開始至2009年,先后進行10次正式科學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為止我省唯一經過多次正式考古發掘的史前遺址,發掘面積最大、積累資料最豐富、開展研究項目最多,并得到國內外公認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基地。
2001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評定為福建省級考古遺址公園,現存面積7.31公頃。
前世傳奇
揭開先秦閩族面紗 追蹤南島語族起源
講述人 董平(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館長)
1963年,曾昭燏、尹煥章兩位先生首次提出用“曇石山文化”來命名廣泛分布于福建、粵東、浙南的“印紋陶文化”。“曇石山文化”從而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早被認定、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福建省第一個被確立的考古學文化。
曇石山瀕臨福建最大河流——閩江之畔,處在閩江北岸丘陵地帶的邊緣,是一座相對孤立的低緩山丘,外形似“魚形”,海拔26米。山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南北長約430米,東西最寬處不過150米。
1954年1月7日,地處福建省閩侯縣第七區恒心鄉(今甘蔗鎮)曇石村的農民,在修筑村子周圍的閩江防洪堤壩時,挖出了許多樣式古舊奇特的瓦罐、石器、骨器以及堆積很厚的白色貝殼。
接到報告后,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立即派人到現場考察。當時,福建省的考古力量還十分薄弱,不足以獨立開展考古發掘工作。在此情況下,省文管會隨即向南京博物院的華東文物工作隊請求援助。3月中旬,華東文物工作隊遂指派尹煥章、宋伯胤兩位同志前往閩侯縣配合指導當地考古人員進行實地勘察,并進行了首次小范圍的發掘。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一個史前文化遺址由此重見天日。
該遺址的發現,逐漸揭開了先秦閩族文化的神秘面紗,佐證了閩江流域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是孕育和誕生福建古代海洋文明的搖籃。其文化特征與我國臺灣地區的鳳鼻頭文化等內涵相似、年代相近,某些文化因素甚至和南島語族所在的整個南太平洋地區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史前文化都有著諸多淵源和聯系。
所謂“南島語族”,即“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是指現今廣泛分布于亞洲東南至太平洋群島等海洋地帶、民族語言親緣和文化內涵相似的土著族群,是目前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也是唯一主要分布在海島上的語系,使用人口2.7億,主要散布于西起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和夏威夷群島、南抵新西蘭等廣闊海域的眾多島嶼之上。
自上世紀末以來,中外學者就開始了南島語族起源問題的相關研究,曇石山遺址在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國際考古界越來越傾向于認為,以福建沿海為中心的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才是南島語族的最早源頭,也是南島語族先民即將走向茫茫海洋之前,在亞歐大陸上的最后一片棲息地。所以,它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對探索福建沿海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經濟、文化面貌以及研究閩臺古文化淵源和南島語族地區古文化的互動交流關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曇石山遺址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地書,無聲而又非常清楚地向我們講述著在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滄海桑田故事。曇石山文化有兩大特色,一是對中華文明多元起源學說的強有力證明。新石器時期在人類發展史上是一個具有關鍵意義的時期,人類發明創造了一批能促進自身生存發展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人類文明的曙光開始出現。
蘇秉琦先生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是“滿天星斗”格局,并把中國古文化大系內部劃分為六大文化區,這是對“以中原文化為主流”的顛覆。曇石山遺址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在5000年前的福建,我們的先民曾經在這里創造出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文化類型,石器、骨器、角器、牙器、陶器等大量出現,就是很好的實物證據。
二是獨具福建特色的海洋文化。新石器時期,人和自然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轉變,從單純的自然寄生者逐漸轉變成自然改造者,人類開始減少對自然的依賴。曇石山的先民們也在這個時期進行了極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創造。
陶釜是曇石山文化最典型、出土最多的陶器,是海洋文化特色的重要例證,也是福建5000年飲食文化的基因載體。有18件陶釜出自同一座墓中,明顯超出了實際使用的范圍,一方面顯示了貧富分化的現象,另一方面也暗示著食物烹煮方式的細化,可能是曇石山人河鮮、海鮮分開煮的一個體現。
曇石山,是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一條蜿蜒小徑,我們依徑覓蹤60余載,期望看盡它的千年輪回。
一萬六千海里的連接——
大溪地與曇石山
□郭大路 文/供圖
陶釜
2011年年中,大溪地島帕皮提港口,緩緩劃出一艘獨木舟。
大溪地,位于南太平洋法屬波利尼西亞,距中國福建福州1.6萬海里。
這是一艘重1.5噸、長15米、寬7米的無動力仿古獨木舟,它的第一目的地,是福州曇石山。
借助星象、季風和洋流,4個月間,這艘獨木舟漂過庫克群島、斐濟、菲律賓在內的1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域,于當年11月19日,來到中國的曇石山。
乘舟而來的人們,走到了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說他們屬于環太平洋的南島語族——一個有著共同海洋文化的海洋族群。他們自信:5000年前他們的祖先,或許是從曇石山乘舟下海,成為橫跨太平洋的海上移民,開枝散葉,衍生至今。
什么樣的大溪地人,有如此瑰麗浪漫的尋根壯舉?
1897年2月,與梵高齊名的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畫下了他所深愛的大溪地人。高更說:“我不加修飾地畫了一個月,它(大溪地)就在我的夢里,立在我們的來源和未來的面前。”并為作品取名《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1919年,英國作家毛姆如此描繪大溪地:“它是一個高聳海面的綠蔥蔥的島嶼,暗綠色的深褶,使你猜到那是一條條寂靜的峽谷……你會感到,在這些濃蔭郁郁的地方,遠自太古以來,生活就一直按照古老的習俗,綿綿不息地延續到現在……”
大溪地,可謂西方現代文明向往的“桃花源”。高更畫中人的后代,就從這樣的大溪地出發,尋到了曇石山。
1954年,在曇石山第一份考古發掘報告中,署名林釗的執筆人,以雋永的文字,也描繪出一片桃花源般的樂土:“江流經過甘蔗鎮后,河道彎曲,形成一片較大的平地,有不少孤立的山丘點布在河流的北岸,如曇石山、洽浦山、鯉魚山等,都是緊靠著江流邊緣羅列的。登曇石山頂眺望,遠處則四山環抱,山林蓊郁;近處則翠綠一片,平地田壟、果樹、房舍互相錯雜……”
從1954年到2009年,曇石山進行了十次正式科學的考古發掘。一次又一次的發掘,復原出新石器晚期曇石山人的模樣:略矮、卵圓頭型、面部扁扁、顴骨較高、眼眶位置略低,還有鏟形門齒、內縮下巴,以及在南方陽光照耀下,那偏黑的皮膚。
一次又一次的發掘,復原出他們在曇石山上的生活:那時閩江下游流域的氣候,要比現在炎熱濕潤,氣溫至少要高個兩三攝氏度。白天,人們制陶織網、捕魚撈蝦、撿拾海貝,或者揮舞木棒、投擲石塊、張弓射箭,追捕野豬和水鹿……他們學會了生火熟食、陶釜煲湯、馴養豬狗,甚至開始創造自己的藝術。
那只造型奇特、獨一無二的塔式壺,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了5000年前的生養死葬——為什么要安放在主人頭頂的位置?是為了指引他的靈魂,走向宇宙的永恒嗎?
日本的學者看見陳列廳中曇石山M137墓主左側顴骨中下部貫通顴骨的骨縫,激動了:啊,這是“日本人骨”!日本人種可以追溯到曇石山人嗎?
海外研究南島語族的學者,也紛紛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東南海域。于是,有了大溪地—曇石山的朝拜之旅。正如法屬波利尼西亞獨木舟協會會長凱達布所說,從人類學來講,我們的根在中國。
就在2011年,曇石山考古人的眼光開始越過山丘,對福州及周邊地區的閩江下游進行遺址點摸排。6年間,他們新發現具備福建史前文化特征的遺址點151處,加上原先福建省歷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福州及周邊地域遺址點,曇石山遺址所發現的各時期遺址點的數量,一共達到490多處。
永遠在路上的曇石山考古人,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追問: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專家點評
中國杰出的考古學家曾昭燏、尹煥章:
建議把“幾何印紋陶為主的文化”的名稱改為“曇石山文化”……以幾何印紋陶為主的這種文化起源于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以福建、廣東(廣東東部、北部和中部)和浙江南部這一片地區為中心。
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原館長歐潭生:
曇石山文化是長江以南最早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距今四五千年,反映了福建閩江下游的海洋文化,是閩都和閩臺文化的源頭。
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兆善:
曇石山遺址是我國東南地區最有代表性的貝丘遺址,它豐富的內涵和不同時代連續的文化堆積如同一部福建先秦編年史,在新中國數十年時間內幾乎是福建史前歷史的代名詞,迄今仍是福建首屈一指的考古學文化遺址。同樣重要的是,它還是福建考古工作和專業人員起步和成長的搖籃。
責任編輯:趙睿
- 不登記不報告,隱瞞發熱病例,閩侯2個村衛生所被通報2020-02-10
- 不報告,還玩“躲貓貓”?閩侯發布“找人懸賞公告”2020-02-06
- 閩侯全力構筑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 十天開展四輪“敲門行動”2020-02-06
- 閩侯鄉賢多方努力,又一批醫用口罩“飄洋過?!倍鴣?/a>2020-02-05
- 閩侯交警貼心指南:返程路上如何快速通過疫情查控點?2020-02-05
- 6天,300多萬元 來自閩侯統一戰線的力量2020-01-31
- 閩侯4個山區派出所戶籍窗口春節期間“不打烊”2020-01-22
- 2020閩侯縣新春文化旅游月啟動2020-01-19
- 閩侯安平浦流域綜合整治力爭6月完工2020-01-17
- 閩侯曇石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春節前開街2020-01-03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