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上海保交所巨災保險平臺系統正式上線運行,為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以下簡稱:地震巨災共同體)提供承保理賠交易結算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12月26日,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運營平臺在上海保交所正式上線運行,為中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以下簡稱:地震巨災共同體)提供承保理賠交易結算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地震巨災共同體保險產品首次成功登陸上海保交所。
隨著湖南長沙李女士輕松一點,由地震巨災共同體承保的保險產品,首次通過上海保交所成功交易。李女士購買的保額10萬元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成為上海保交所電子保單第一單。
一張在交易所掛牌交易的電子保單背后蘊含著豐富內涵:地震巨災保險平臺系統首次上線試運行;首款保險產品掛牌交易、首批保險帳戶開立運行及支付和清結算系統首次投入使用……。
半年的沉淀,在地震巨災共同體等各方大力支持下,上海保交所力推服務共同體的地震巨災保險平臺系統上線。與此同時,保交所的統一賬戶系統、支付系統、清結算系統和資金劃撥系統同步投入使用,賬戶和支付結算后臺數據也同步生成。
通過保險公開市場,可以增加透明度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提升產品和數據的標準化程度,提高市場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國保險巨災風險向更大范圍、更廣空間、更多主體間合理分散和配置,搭建中國保險與全球其他國家保險互聯互通的橋梁。
隨著地震巨災共同體保險產品成功登陸,上海保交所運行路徑逐漸清晰。
全球首創“共同體+保交所”模式
全球首創的“保交所+共同體”模式,首先以“地震巨災共同體+保交所”方式亮相。
任何一個國家的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都是一道難題。我國地緣廣闊、地理環境多元化、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地區災害和城鄉居民住宅的差異性大,加上民眾保險意識不強,制度建設難上加難。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國就明確提出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但實際推進過程中遇到較多困難。
為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29號),2016年5月12日,中國保監會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標志著制度建設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隨著地震巨災共同體的成立,建立統一的管理服務綜合平臺,成為必然。6月12日,定位保險行業基礎設施與綜合平臺的上海保交所成立,恰逢其時地挑起重擔,探索“共同體+保交所”模式。
通過上海保交所統一系統,可以實現住宅地震巨災保險的承保、理賠全流程操作,以及保費、銷售費用、賠款、理賠費用等資金自動清分結算等功能,滿足共保體住宅地震巨災保險業務需要。
面對全新業務和挑戰,上海保交所調集人力物力財力,不分晝夜攻克技術難關,一次又一次的調試測試,前后端緊密配合反復協商,終于按時保質完成平臺系統建設工作。與此同時,上海保交所的其他業務平臺系統建設也在快速推進。
住宅地震巨災保險運營平臺建成后,地震巨災保險的保單將統一由該平臺出單,所銷售的巨災保險產品也是滿足黨和人民群眾需求的產品,表明上海保交所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保險業姓保的發展方向,堅持市場化辦所的經營方針,堅持行業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平臺的市場定位。隨著保交所服務功能逐步搭建和完善,將支持更多普惠保險產品上線,通過提供更多功能以改善保險市場的效率。
毋庸置疑,上海保交所作為重要的行業基礎設施,具有獨特的公信力和跨界的整合能力,正在快速積累信息、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將在中國特色現代保險組織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關鍵和樞紐角色。
隨著“地震巨災共同體+保交所”的推出,意味著全球首創的“保交所+共同體”模式雛形塵埃落定。未來,還將有其形態的“共同體+保交所”將陸續登場。
前無來者,保交所正在探尋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保險交易道路。
業界首個采用云計算和分布式技術國家級平臺
市場是配置資源、分散風險的工具。交易所則是市場的高端形態,是權益和商品及其他要素的高效率交易市場。
毋庸置疑,保險交易是分散風險合理配置承保資源的重要場所,也是保險業與其他行業鏈接的通道。依托保險業建立交易所,把信息技術與保險生產組織方式變革相結合的模式,在國際上也屬于新生事物。
超前的科技和理念為保險交易奠定了基石。據了解,保交所巨災保險平臺系統是行業首個采用云計算和分布式技術的國家級平臺,也是行業首個采用微服務、異步通訊及開放式接入等行業領先設計理念的大型金融核心業務平臺。這些領先的能力為打造國家級金融普惠平臺奠定了技術基礎,也帶動業務效率的大幅提升。
按照分期推進的原則,在今年底全國地震巨災共同體運營平臺一期上線后,41家共同體成員公司將在平臺系統上統一銷售出單,實現全流程自動化操作。上海保交所還將盡快完成開發平臺系統2.0版本任務,完成平臺系統其他功能模塊的開發并完善系統功能,實現理賠、財務、再保的集中統一運營。
與此同時,上海保交所引入了“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為每一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配備了業內首個具有通用特征的保險賬戶,可顯著增強用戶體驗,提升保險效率。
一位平臺系統建設者解釋說,這是參照證券期貨市場先進經驗,結合保險市場業務特點,將保險行業資金清結算從傳統的多對多逐筆全額清結算模式變為集中統一的多邊凈額清結算模式,大大提高了清分結算效率、降低了地震巨災共同體成員公司人力和資金成本。
壓力測試顯示,平臺實現在0.012秒承保保單,并支持25萬團單5分鐘內完成上傳。上海保交所成為保險業核心業務平臺的領跑者。
任重道遠,剛起步的上海保交所要走的更遠,還需要保險業界內外相互攜手,共同努力。
搭建中國保險與全球保險互聯互通橋梁
上海保交所以金融科技為手段,建設我國保險行業基礎設施,加強保險模式創新的同時,也為中國保險融入世界保險大家庭提供了高效集中的綜合服務。
保險業“十三五”規劃明確,中國保險業要融入全球,開放發展。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不斷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引入先進經營管理理念和技術,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重視國內外保險市場聯動效應,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發展。
保險是舶來品。對標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我國保險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上海保交所交易品種和數量的增加,交易參與者的不斷擴大,不僅可以縮短中國保險對標時間,也利于風險全球分散,真正實現保險資源全球范圍內的互聯互通。
小荷才露尖尖角。創新型全方位的基礎運營服務集中化模式的搭建,為保交所后續其他業務拓展奠定基石,也為國家級金融普惠平臺建設添磚加瓦。任重道遠,上海保交所人需要保持足夠耐心和定力,還要有艱苦探索的思想準備。
“踐行保險業姓保的服務理念,讓保險市場更有效率,讓保險產品更加惠民,一步一個腳印把保交所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保險交易所。”這是董事長曾于瑾“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和目標。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地震巨災共同體保險運營平臺亮相保交所2016-12-27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