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新聞 福建 福州 閩南 臺灣 國內 國際 娛樂 體育 圖庫 視頻
    論壇 房產 創業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國 交友 婚嫁 親子

        一線教師呼吁:落伍的語文教材盡快脫胎換骨

        如果學生連范本都沒有興趣學,還奢談什么語文學習?這必將成為語文教學的噩夢

        課本依然沉浸在過去的歲月里,板著臉孔說教,課文所反映的都是成人化的思想、生活和糾結

        關于文言文,教科書理應取其精華剔除糟粕,可它在這方面似乎少有作為,常常照搬照抄

        記得我還是2003年參加人教版新課標語文教材使用培訓的,時至今日已經有10多年了。在這套教材的使用過程中,作為一線教師,總體感覺教材規劃不錯,但也遇到不少較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和研究。

        我相信有關部門和專家可能也在醞釀進行新一輪的教材改革。是的,這套教材確實落伍了,亟待煥發青春。

        現結合教學實際,談一談我的一些淺薄認識和主張,希望新一輪教材編寫的同志能夠集思廣益,破舊立新,最好能夠脫胎換骨,讓我們的教材更符合時代發展潮流,以全新的面貌,贏得廣大師生的喜愛。

        關于選文的定位

        一線老師都知道,喜歡上語文課的學生很少。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從教材方面來說,我以為課文激發不了學生學習興趣是個重要因素。教材是學生語文學習的范本,是語文的基礎,如果學生連范本都沒有興趣學,連語文基礎都不想要,那還奢談什么語文學習?這必將成為語文教學的噩夢!

        看看現在的教科書,雖然經過了歷次的修訂,但依然存在選材落后、內容陳舊等問題。

        恕我直言,目前語文教材存在兩大明顯缺陷:

        其一,過于超脫現實。翻開教材,似乎就翻開歷史,回到過去。人教版五冊必修教材,入選作品,除了古文就是近現代的作家作品,當代作家幾乎沒有,更不要說學生所普遍推崇的韓寒、郭敬明等同輩青年作家了。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僅僅在必修1選了兩則短新聞:一篇是《別了,“不列顛尼亞”》,報道香港回歸的;一篇是《飛向太空的航程》,報道“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還安排為“略讀”。是不是沒有好的當代作品可選?顯然不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學空前繁榮,思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作品比比皆是。而教科書卻對此不聞不問,拒之門外。

        其二,遠離學生生活。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學生思想活躍,生活豐富多彩,而且都很現實。而作為課本,就沒有顧及這一點,依然沉浸在過去的歲月里,板著臉孔說教。課文所反映的都是成人化的思想、成人化的生活、成人化的糾結,學生不容易理解,還很難適應。唯有一篇課文反映的是與現代學生差不多大小的一群人物的生活,那就是《包身工》,可包身工們的生活他們完全陌生。

        之所以出現這樣大的缺陷,我覺得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教材的定位。教材不是教師讀的書,而是學生學的課本;教師只不過借此當作教學的工具,指導學生讀書罷了。因此,教材的受眾對象跟教師的教學對象,應該是統一的,定位的主體應該是學生。

        作為一線教師,我曾經在高中不同年級做過問卷調查,總結現在的學生最喜愛讀的三類作品:一是生活勵志類,如《讀者》《意林》;二是故事想象類,如《故事會》《少年文藝》;三是青春鑒賞類,如《少男少女》《中學生優秀作文選》。最叫我震驚的是,沒有一個學生選身邊的課本!這難道還不令我們反思嗎?

        關于課本的文言文

        針對教科書中的文言文,教育界曾有過一段存廢的大討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不想選邊站。就現行人教版教材而言,單就必修1至必修5,總共有9個單元編選的是古文(包括古詩詞),占所選編課文的近一半。僅從分量上就不難看出,編選者對中國古典文化是何等的重視。這無可厚非。不過,就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這其中也不乏一些問題。

        首要的問題是,泥古現象過于明顯。今天我們學習古文,是拘泥于古文,還是師古而不泥古?顯然后者才是正確的選擇。不拘泥于古文的道理非常簡單,由于歷史的原因,傳承下來的文章,難免存在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作為教科書,理應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批判地接受,或直接修正過來。然而,教科書在這方面似乎少有作為,常常照搬照抄。

        典型的要數古文中的錯別字,教科書一律以“通假字”泰然處之。這就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不少困惑和麻煩。比如默寫的時候,讓學生寫通假字好呢,還是寫錯別字好?判卷的時候,開明的老師兩個都算對,而僵化的老師非要學生按課文錯別字寫,否則就得不到分。這就造成一種反常現象:今天的學生糾正古人的錯字不行,一定要跟著古人寫錯別字!比如杜甫《蜀相》里的一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其中的“煩”明顯是“繁”的錯寫。課文只注釋說:頻煩,猶“頻繁”,多次的意思。教材為什么不直接把它改正過來呢?

        反過來,一些文言中不該解釋的地方,教科書卻不厭其煩,妄加注釋,甚至畫蛇添足,曲解其意,讓人無所適從。比如韓愈《師說》中有一句:“或師焉,或不焉”,本來這句話很好理解:有的從師,有的不從師。可是教科書在注釋中,把“不”注音為fǒu,表明通“否”,意思還是“不”。有這個必要嗎?

        教材文言文編寫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就是要求過高。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請允許我先介紹一下當前中學生們的學習狀況:高中一入學,文理加起來就有十幾門功課,幾乎每門課都有配套資料和作業,加上應試壓力,學生負擔十分沉重。所以國家及一些有識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給學生減負。

        語文情況又如何呢?除了作業,還有配套讀本,并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五冊必修書,要求在不到一個半學年內完成,基本每學期要學完兩本書。而每本書里的古文,有一半以上要求背誦,古詩詞更不用說了,僅必修3第三單元4篇古文就有3篇古文要求背誦——也就是說,每隔兩三天就要背誦一篇課文。

        這些要求是不是有點過高?過高的要求,肯定就不切實際。如果每門課都有這樣不切實際的要求,那這些還僅僅10多歲的孩子又怎么能夠受得了?因此,我建議教材編寫者們應該多站在學生角度考慮一下問題,這樣的教材可能更人性化些,學生也就可能不再望而生畏。

        關于教材處置的題外話

        這個話題不涉及教材的編寫,而是關注教材的使用問題。想起這個話題,完全是一次偶然機會。

        2013年,我以校刊主編的身份,到香港做一次十分有益的文化參訪。在金文泰中學觀摩一堂漢語教學課的時候,我意外發現學生用的課本都很舊,里面有兩人甚至多人的筆跡。一打聽,才知道這些課本都是別人使用過的——學校專門有課本買賣市場,學哥學姐們把不用的課本拿來打折賣,學弟學妹們如果需要就跑來“貪便宜”。

        我問不少買課本的學生:“為什么不買新的?”他們的回答都很坦然自信:“這樣很好呀,既省錢又結交朋友!”我又問賣課本的學生:“為什么要賣它?”他們的回答也都很坦然自信:“這樣很好呀,既能夠廢物利用,又能夠攢錢零花!”后來得到校方進一步的闡釋:“買賣課本是學生的自由。香港課本雖然很貴(一般都幾百港元一本),但他們都不是因為缺這幾個錢。我們鼓勵他們買賣,家長也鼓勵他們買賣,主要是想增強他們的市場意識,鍛煉他們的社交能力。”

        而在內地,一般都是統編教材統一訂購,學生幾乎沒有買賣的可能。這不僅剝奪了學生的選擇權,還容易造成極大的浪費。每學期,學生都要花上一筆不菲的錢買各種教材,而這些教材幾乎就是一次性的使用價值,要么找地方儲藏,要么就當作廢紙賣掉。難怪,年年高考(精品課)一過就出現很多學校學生集體撕書的亂象。

        所以我想,香港中學生買賣課本的事應該給我們有所啟發。內地中小學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可以作些“微調”,改“統一訂購”為“自由訂購”,同時開辟一個課本買賣市場,讓學生廢物利用,根據需要靈活買賣課本!這樣,既能夠解決一些困難學生的后顧之憂,又能夠培養他們自食其力的精神,還能夠鍛煉他們生活和社交能力,何樂而不為?

        (作者為安徽省無為縣襄安中學教師)

        (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陳娜
        ?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峽網(海峽都市報社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
        福建報業新媒體發展有限公司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福建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本站由速網科技提供CDN技術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麻莱县| 蒙城县| 宁明县| 巴东县| 金寨县| 正宁县| 安塞县| 鄯善县| 米脂县| 米易县| 新蔡县| 同德县| 汝阳县| 集安市| 绍兴县| 九龙坡区| 平和县| 仙桃市| 柳河县| 徐汇区| 文安县| 肇源县| 喀喇| 越西县| 静乐县| 九寨沟县| 驻马店市| 海林市| 香格里拉县| 林周县| 来宾市| 沈丘县| 孟村| 河间市| 凭祥市| 从化市| 全州县| 邵武市| 洪洞县| 西乌珠穆沁旗|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