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教育領域,從經費保障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6年春季開始,我國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將實現城鄉統一,流動人口子弟進城上學,原有相關補貼也隨之流動。
近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全面部署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
自2006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至今已滿十年,義務教育逐步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
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學生流動性加大,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有關政策不統一、經費可攜帶性不強、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等問題開始凸顯。
據了解,文件從四個方面舉措來完善城鄉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其中包括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完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安全保障長效機制;鞏固落實城鄉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政策。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提到,實現“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經濟學專家范先佐表示,文件突出了四個重點,第一是整體補貼標準提高;第二是城鄉統一;第三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明確;第四向弱勢群體傾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文件相對2006年的政策來說,除了明確提出城鄉義務教育經費機制將實現城鄉統一,同時對央地支付比例,也以文件的形式正式明確下來。
在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方面,中央確定2016年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為:中西部地區普通小學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東部地區普通小學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
文件對于特別貧困地區也有所側重,其中提到,在上述政策的基礎上,對寄宿制學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
在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所需資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擔方面,文件從國家層面明確比率,其中提到,西部地區及中部地區比照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的縣(市、區)為8∶2,中部其他地區為6∶4,東部地區為5∶5。
錢隨人走
對于很多進城農民來說,孩子上學難是面臨的第一個問題,關于教育服務的均等化的呼吁,一直沒有停歇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前在地市采訪城鎮化以及戶籍改革推進時,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提及最多的一個問題,其中教育也是最受關注的。
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項改革是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主動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戶籍制度改革、守住民生底線的重大體制機制突破。
建立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最直接受益的要屬從農村到城市讀書的學生。另外,“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是對流動人口公共服務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完善,將直接受益約1300萬從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按照教育部官員的解釋,“今后人到哪里,錢就到哪里。”
目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中,人口凈流入地區有14個,凈流出地區17個,“錢隨人走”將意味著中央財支付在城鎮化上的相應改革,也是這一輪戶改中的核心問題之一。
此前國家財政對于教育經費的支付,是按照地域劃分,而非按照地方受教育的人數劃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教授王太元一直在呼吁該領域的改革,他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一個貴州小孩跟著父母在北京上學,國家撥付的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是到了貴州,而非在北京。教育經費的支付方式再不改革沒有道理,這本計劃經濟時代的糊涂賬是該算清楚了:只有國民義務教育費用跟著學生給到流入地學校,城市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上學的問題才能切實解決。
湖北某貧困縣一位負責教育經費保障的科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錢隨人更科學,前幾年他就預測這是必然趨勢,也符合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
至于是否會減少對貧困地區(人口凈流出地區)的財政補貼額度,對方表示并不會,一方面“錢隨人走”的財政支付,占的比重不算大,另外文件還規定繼續落實好農村地區不足100人的規模較小學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經費,考慮比較全面。
范先佐表示,在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的改革,開了一個頭,接下來就是落實問題。比如說一個學生先從貴州到北京再到廣州的流動,這都需要政府部門提供更加機動靈活的服務,也需要教育管理提升信息化水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